自我表达与被认同感

开学五门考试终于完了,想来赵振刚老师和郭燕老师真是神仙老师啊,一个给我们布置了五次作业还在Q群里语音讲题,一个专门录了一套视频放到B站上,平时学习的较深,但是考试的时候都是很基础很细节的东西,教育不只为通过考试,这大概也是学习的真正意义。

于是有点放飞自我,翻了翻以前想看的电影,看完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和《鸟人》

听着皇后乐队的现场版,敲着这篇文章

一个一口豁牙不自觉露出傻笑然后用抿紧嘴巴羞涩低头的野路子歌手,出道之路凭借超强的个性和天赋顺风顺水,偶尔遇到与制作人意见不合,没关系,冒险的结果是好的。乐队内部矛盾的激化,最后弗雷迪再经历一系列打击之后明白了谁是真正重要的人,虽然他最终为自己的出格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总体来说这算是一个励志喜剧了,他的人生停在了辉煌的顶点。

一个有隔空移物超能力但除了用来开门没啥卵用的导演兼演员,本来靠演爆米花电影在好莱坞有了一席之地,却打算在百老汇也实战一番拳脚,他改编了卡佛的原著,并找到一个以体验为名行流氓之事的有那么一点点才华的配角,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作为电影情节来说,这是必然的。他似乎有轻微的精神分裂,或者说过去的成就对他影响太大,正如那位极有艺术家气质的女评论家所言,好莱坞就是请几个猴子去拍也会有大把的人涌进电影院去看,而戏剧不一样,它是艺术。最终,他穿着一条短裤跑过人潮汹涌的街区,并用自己鼻子上的鲜血换来了那位评论家所著的头条。这部电影的奥妙之处在于,一种电影现实与真实现实,被迫行为和神经质内心的交织。

我喜欢把事物进行对比,这次也一样,虽然只是两部随机选择的电影。

音乐和戏剧是两种比较典型而且个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表达与大众认同之间的冲突。

弗雷迪不是一个好儿子,作为从印度来的移民,他的父亲始终恪守着“善言,善思,善行”的正派言行,而他似乎在最后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才浪子回头,请求朋友的原谅,参加为非洲筹款的慈善演唱。然而,从头到尾,你对他的那些可恶行径恨不起来,天才往往比较自我,他很有才华,That’s him , 想反还会为他的误入歧途感到惋惜。

里根也不是一个好父亲,他一心只想着挽救自己过气的事业,忽略了进过戒毒所的女儿。一开始他的演技平平无奇,自我怀疑让他几近崩溃,最终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展现在舞台上,他举着手型的枪,一本正经的说着台词,一开始你觉得很滑稽,然而你会幡然醒悟,他在说自己,明白他说:我只想成为你希望的样子,我现在每分钟都祈祷能成为别人,只要不是我自己…我不存在,我甚至不在这里…一切都不重要了… 时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隐藏着真实的自己,因为害怕被大众所遗弃,那种真实的丑陋,也许会带来骂名。这两部电影很好的融合了自我表达与被认同感之间的矛盾。有勇气揭露真实的人,才能让作品直指人心,这种勇气本身就已经值得钦佩。

迎合大众的人往往带着面具,表达自我的大多有段曲折凄凉的经历。

名利与真实,只是一个选择问题。

关键是,你想成为谁。

命运青睐勇者。 —— 布莱恩·辛格 《波西米亚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