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准备了两天系统建模的期中考试,结果简单地一匹。不过总算有时间清空一下脑子,想点别的东西了。
回顾这三个月,真快,最大的感受莫过于:东西没怎么学到,各种群倒是加了一大堆。。
人把自己置身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充实,但是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不过也只有这些日子。
没错了,是被各种deadline推着走的。
看系统建模的PPT时,我注意到下面的脚注写了一个:2003 。 真可笑,十几年前的东西,我学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
想想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里?上课,简单的不想听,难的跟不上…;写作业,磨磨唧唧;写实验,全靠悟性;看工程实践的东西,理论弄了一大堆,真正要开始做了,又觉得前面的工作跟本没有抓住核心;确定了自己的方向,而没有对应的计划;说着要提高编程能力,然而跟我一年前刚拿起数据结构开始看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究竟在干什么…?
还有不分主次,不求甚解的恶习。总是把简单的先斗志昂扬地做完了,剩下看不懂的困难的一直拖一直拖,最后虎头蛇尾。
赵老师在高网考试完,同学们纷纷吐槽题目太难时曾说:
工作以后,大多数人才会发现考试、读书都是相对简单的,因为都是在跟随学习。难的是有些工作,有些设计,你首先得先想出来这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什么范畴的问题,再去找参考。跟着别人做,或者做既定的工作很简单,自己独当一面时,才是真正的动脑筋。
可以说是一语点醒。我好像还是从前本科时候那种节奏和思维方式,殊不知工科是有极大不同的,你一个点没有理解到位,后面的就都是臆想。不像商科,正着反着说两句,怎么也能自圆其说。
我曾觉得有确定性的东西,更值得付出精力,现在才发现,你得深入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获得这种确定性。或者换句话说,最本质的东西,从来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看透的。
然而,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那种时时席卷而来的虚无感,淹没了一切的意义。
我好像从来没有很执着于什么东西,初时是靠的热情,后来靠惯性,能做得下去自然是好事,不想做了也可以轻易的放弃。
我从没有感觉过于淡漠是什么问题,或者说,只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正视过它。
在知乎盲目搜了一下,得知一个词:感情淡漠症。 填了一个心理测试,重度,呵呵。再百度一波应该就可以准备写遗书了。
不管怎么说,确实挺符合,但我拒绝认为这是病症,只是一种处事方式。
然后,突然想到一些事情。
大概还是在小学,爷爷下葬那天,人好多,我爸骑着自行车赶过来的时候,看见我在门口哭得好大声,然后抱着我一起哭。后来,他老用这件事来证明我小时候对人感情多么深厚。他永远不会知道,我那时哭,只是一种模仿。我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下,应该那样做。
高中之前,与父母待过的时间并不长。后来他们总拿小时候那几件具有共同回忆的事情来反复咀嚼,这让我经常不耐。但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埋怨的话,到了嘴边全都咽回肚子。那种在时间的长河里无法弥补的缺陷,并不是他们的错,这正是让我最感无力的地方。
我意识到,我很少与人交心,并不是因为不信任,而是根本没有心,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放在心里,也就没什么好说的,偶尔郁闷又说不出原因,所幸的是过一段时间自动会好。
不表达感情,不是因为那个人对我不重要,而是根本不懂怎样才算发自内心。正因为重视,不能像以前那样全然靠模仿,我不能在这段感情里添上虚伪的东西,最终就什么也没做了。
就像晴子生日的时候,她要我给她写一段祝福的话。我可以浮夸的写很多,但觉得太假,最后就什么也没写。
我做过太多这样伤人的事情了。
感谢那些大浪淘沙,在感情的荒漠里留下来陪我的朋友。如果不是她们主动维持,真的是不用风吹就散了。
可是,明明我看一些电影,文学作品也会流泪;看到喜欢的东西也会开心;被误解也会一直生闷气,但为什么就是无法用最正常最自然地方式去表达情感呢?
这种事情,还可以靠后天学会吗?
哈哈,想不到我一个研究生了,还得补小学的课。
令人窒息,不写了。
在周围所有人的哭泣、哀叹、惊慌失措中,他努力装出一副悲伤和恐惧的样子——一想起自己这种丑陋的、罪孽深重的行为,他就心如刀割。
关于这件事,你完全没有感觉。对活下来的喜悦也好,对死者的哀悼也好,你完全没有。而对于这一点你怀有强烈的罪恶感。你知道自己的没有感觉,是现代社会伦理所不容许的事情。
他想,这时候是不是应该生气,应该激动。但是他只是想想,没有实际行动。因为他既没有生气,也没有激动。
—— 《悲鸣传》西尾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