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概率

这个问题得先从人脑说起。

从微观角度来,神经元细胞及相互间错综复杂的神经突触构成神经网络。对于一个神经元细胞而言,尽管有多种输入,但仅有一个输出。同时,连接结构的复杂性导致了网络中必然存在回路。

为了解决这个回路问题,数学家皮茨提出了“模运算” 的方法,这个方法剥离了时间,顺序只有在计算后才能得到,而这个链条本身,成为了一段记忆。基于这种描述,冯·诺依曼提出了程序存储的概念。

然而,我想说的是,也许正是这种剥离,造成了失真,导致了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分歧。假如说一开始人脑和机器都有已经预设好的结构及少量信息,那么最后导致人脑和计算机仍有本质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计算机要达到何种程度才会有像人脑一样的性能?

我觉得关键,不在于信号输入的节点,而在于联系,也及被模运算剥离的那种后验顺序。想象一下,假定只有三个输入节点,但是在时间维度上,每一个刻度都有8种可能的输入,那么这一特定时间点的输出就不会是确定的,而成了一个概率问题。

对机器而言,失去了确定性,机器还能称之为机器吗?这跟古人拜佛求雨、卜龟算卦有什么区别?

由此可见,逻辑并不是人脑的核心,关系即神经机制才是。本体论仍然划开了人脑与计算机的界限。那种输入的顺序,来自信息并产生信息。
信息,又是什么?

有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如果所有能证明我身份的东西被付之一炬,我如何证明,我就是我?

等一下,我好像卡在了这里。
好了,我继续。

用基因序列?不同人之间碱基对的构成元素有什么分别吗?如果完全相同的克隆人,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去,最后拿来比较时,他们相同吗?很显然是不同的。

纯物质角度太过形而上学了。我觉得,是一个个时间截面上的信息状态,组成了人。也就是说,在物质的角度上还必须加上一个时间的维度,四维空间构成了人。类比人脑,物质是逻辑,时间是机制,信息构成人。

物质一般是和空间不可分割的。同样,这是一个概率问题。电子是波函数,函数是同一的。从量子的角度讲,是先有被观测的坍缩,然后才有去描述位置的参照系。

“时间就是不让一切同时发生的那个东西,空间就是不让一切合为一体的东西。不让一切都发生在我身上。”

永远不要过分追求同一性,不然你会发现自己根本不复存在。若只关注构成物质的统一,那么,原来我只是生活在n维空间的四维映射上的一个坍缩……

以忒修斯之船类比,如果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更新过一次,我还是不是我?

也就是单纯来看结构关系,去除物质的影响。

突然间,我又困惑了。

或者,这种更新顺序本来就是信息的一部分,即便最终结果完全一样,但是如果中间的过程遗失了,仍然无法做出判断。

也就是说,时空本质上就不可分割。时间没有最小粒度,时间本身也是靠物质变更来观测的,而物质变更是一个概率问题。那么每时每刻唯一确定的,只有概率。

答案找到了,我是一个概率……

“我们所说的真实建立在若干个确凿的观察点上,这些观察点之间都是我们靠想象和理论精心搭建的纸模型 ”——惠勒